书名:《苏东坡:历经世事福祸 食得人间烟火》
A+ A-

苏东坡一生的命运都与才华有关。

他因才华少年成名。

二十岁科考时,以一篇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刷爆朋友圈。让当时任职礼部侍郎的欧阳修对他倍加宠爱。五十岁的欧阳修看到二十岁的苏东坡,这小伙子怎么看怎么顺眼,不分场合的力捧。在他给好友梅尧臣的信中激动地说:“读轼书,不觉汗出,快哉快哉!老夫当避路,放他出一头地也。”意思是,我读苏轼的文章,有一种大汗淋漓的畅快感,我这把老骨头应该归隐山林了,为这个年轻人让路,给他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。

他因才华身陷囹圄。

弟弟苏辙认为苏东坡之所以会遭受“乌台诗案”,只是因为“独以名太高。”我哥没什么罪,只是因为太有名了,太有才了。当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很多,但苏东坡名气最大。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,枪打出头鸟,出头的椽子先烂。苏东坡最后一次遭贬,远至海南,也是因为他写了一首名为《纵笔》的小诗:“白头萧散满霜风,小阁藤床寄病容。报道先生春睡美,道人轻打五更钟。”

据欧阳修的孙子欧阳忞在地理著作《舆地广记》记载,这首诗传到京城,被当朝宰相章惇看到后说:“苏子瞻尚尔快活!”随后下令“乃贬昌化”。好你个苏子瞻,小子日过得不错啊!竟然在舒服的藤床上,一觉睡到自然醒。好,给我滚到昌化去。

他因才华死里逃生。

我相信御史台的酷吏们在审讯苏东坡的时候,还是要掂量掂量。他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,如果在这里因为“躲猫猫”有个三长两短,不仅皇上那里不好交代,御史台也会被天下人的口水淹没。假如苏东坡是一个普通的官吏,一定是竖着进去,横着出来。

因为人格与才华,苏东坡与一生的政敌王安石相爱相杀。在他一生的至暗时刻,王安石上书道:“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?”哪里有在太平盛世杀才子的道理?此时,宋神宗正犹豫不决,杀还是不杀?可以说,王安石的这句话保住了苏东坡的命。

2

值得一提的是,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为苏东坡求情。“苏轼下御史狱,势危甚,无敢教者。安礼从容言:‘自古大度之主,不以言语罪人。轼以才自奋,谓爵位可立取,顾录录如此,其心不能无触望。今一旦致于理,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。’”

苏轼被下御史台,危在旦夕,没有人敢去救他。王安礼大义直言:自古以来大度的君王,不以臣下说错话而怪罪于他。苏轼才华横溢,到现在碌碌无为,说几句牢骚话,写几句泄愤诗,也是情有可原的。皇上您今天杀了他,我担心后世说您度量狭小,不能容才。

与王安石、王安礼兄弟相比,再看看那些一心想置苏东坡死地的小人,不禁感叹:不怕神一样的敌人,就怕猪一样的小人。神一样的敌人讲原则,猪一样的小人不讲武德。

还有一个女人不得不提。每到苏东坡命运的关键时刻,她都能站出来拉他一把。她就是被称为“女中尧舜”的高太后。高太后有一个很萌的名字,高滔滔。

滔滔一直是苏东坡的“迷妹”。他们之间相差只有几岁,而且意趣相投。只要滔滔一掌权,苏东坡就青云直上。可以说,他一生的宦海沉浮与滔滔有直接关系。

苏东坡与高太后之间还有一幕感人至深的场景。51岁的苏东坡被高太后召见问话。

问:“苏子瞻,你以前是什么官职?”

答:“回太后,前年微臣还只是常州团练副使。”

问:“如今呢?”

答:“供职翰林院。”

问:“你知道你为什么升得这么快吗?”

答:“承蒙太后、陛下抬爱。”

高太后说:“错,大错特错。”

  1. 上一章
  2. 目录
  3. APP阅读